曾经,基础研究都被看做是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事。现在,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,认识到基础研究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,开始下大力气强化科学技术基础能力建设。
在近日召开的广西首次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,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陈大克明确指出,没有基础研究,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,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后进的面貌,就难以支撑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。
基于对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重要作用的重新认识,“十一五”以来,广西在推进科学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:制定了“统筹规划、合理地布局、突出重点、滚动发展”建设重点实验室的方针;在自治区科技厅设立了基础研究处;在新修改的《广西科技奖励办法》中,新增设了“自然科学奖”;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等。
思路明,决心大,效果好。在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的重视和全力支持下,2005年以来,广西在创新平台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:
依托广西科学院和广西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“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”、依托广西大学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的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”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,正式投入建设,实现了广西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。此外,还有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、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,先后获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。
自2005年以来,自治区科技厅先后组织认定了三批共3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1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。
经过“十一五”,广西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格局,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化工、生物医药、地球科学、材料工程、电子信息等学科,及与广西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关联的重点优势领域,凝练了100多个具有优势、特色的基础研究方向。
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加强,提升了广西的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。
例如,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,就先后取得世界首例单显微授精的转基因水牛龙凤双犊、世界首例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、雄性牛犊,及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等多项世界级成果;地方性高发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《广西地中海贫血的防治研究》,首次在国内外报道12种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和异常血红蛋白,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。
据统计,“十一五”期间,广西重点实验室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9项,其中,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,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7项,占一等奖总数的65%;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92篇,其中被“三大索引(SCI、EI、ISTP)收录1545篇;共申请专利602项,获授权专利282项,其中发明专利183项,占授权专利的65%,重点实验室的专利产出率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。
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加强,还有力地推进了广西人才队伍建设。吸引、培养和稳定一批优秀科学技术人才。目前,重点实验室有固定人员1412人,其中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人员915人,占64.8%。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中,汇集了26位院士、11位长江学者和15位杰青。全区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了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共培养出站博士后54人、毕业博士451人、硕士6604人,形成了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94支研究团队。
据悉,“十二五”广西将本着“强基础,提能力,促发展,惠民生”的工作总体思路和“加强基础研究,提升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”等八大任务,进一步抓好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、创新平台建设和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和团队建设,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跃上新台阶。


当前位置: